
關於新洞科學館
龍泉新洞科學館吸睛之處
龍泉新洞科學館是在1967年的縣道擴建工程中發現的。龍泉新洞和龍泉洞曾經是同一個洞穴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於清水川的水浸蝕造成洞穴分開了。
此一洞穴的鐘乳石極為發達,而且保留了水流痕跡,極具學術價值,因此規劃成龍泉新洞科學館對外界開放。



①剪票口
這裡是驗票處,請出示在龍泉洞購票窗口購買的門票。

②入口
這裡是入口,走下一段長長的下行走廊,就是新洞科學館的起點了。

③角岩
所謂角岩,是一種由泥砂或生物屍骸所堆積形成的堆積岩。 龍泉洞周邊是由石灰岩與角岩交互堆疊而形成,不易溶於水的角岩部份殘留下來,形成結節狀或板狀的突起。

④石柱 計測中
像竹筍般由下方向上延伸的石筍,以及從上方像冰柱般向下延伸的冰柱石,二者經過漫長歲月後終於相連而形成石柱。在這裡測量未來有可能成為石柱的岩石狀態。

⑤石筍群
這一帶有大量石筍,處處都是極具鐘乳洞特色的景象。

⑥龍泉新洞原人
可以看見許多古時候原始人的生活痕跡。這裡清楚展示出在洞窟內躲避風雨的原始生活情景。

⑦通路旁的水源處
沿路向前走,在左邊可看見一處光線映照出水面有如鏡子一般的地方。請您細細欣賞這種美麗水源所形成的奇幻色彩。

⑧研究洞
為了將這個洞穴具有珍貴學術價值的自然樣貌保存給下一代,因此禁止進入擁有無數鐘乳石的洞穴深處,藉此加以保護。
龍泉新洞科學館的居民們 歷史的見證物

流礫棚
「流礫棚」是由於洞穴地面乾涸,流石覆蓋了洞穴地面的砂礫之後,又再度流出水,結果只有砂礫部份被流水帶走所形成的景象。因此,在流礫棚的下方,可以看見留存了被帶走的砂礫。

吸管
吸管是從洞頂的迷你滲水口逐漸生成而來的。碳酸鈣的薄結晶形成了管狀。

洞窟珍珠
洞頂常有水滴滴落之處,在其下方的淺水窪中會形成特別不同的鐘乳石。這些尺寸約1公釐~3公分,表面光滑的小白球被稱作是「洞窟珍珠」。據信是像滾雪球那般滾動生成的。

石藤
石藤(helictite)在希臘文中意指「彎曲」。在冰柱石表面像小樹枝般橫向突出,是鐘乳石中十分罕見的景象。不同的鐘乳石也會生成不同形狀的石藤,不過通常外形不大,最長不過10公分。

培根
水滴沿著傾斜壁面流動,在此慢慢生成的鐘乳石被稱作是培根。因流動當時的成份不同,而形成不同色層,看來就像培根肉塊一般而得名。相同生成原理的板狀鐘乳石,又被稱作是窗簾。
龍泉新洞科學館的居民們 活在今日的生物們

新洞原人
在這個洞穴中,發現了大量古時動物的骨骸,以及利用骨頭製作的髮梳,還有繩文時代的土器和石器等。這表示在古時候曾有原始人居住在這個洞穴中。原始人利用這個具有水利之便的洞穴作為躲避風雨與嚴寒的天然住居。

駝鹿
駝鹿是目前仍棲息在西伯利亞等北方地區的草食哺乳類動物。眾所皆知,在海平面降低的冰河期,亞洲大陸串連成一片時,駝鹿與長毛象等動物都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列島,但後來在日本列島上又失去其踪影。介紹中雖然指出「現在仍生存著」,但當然不是棲息在龍泉新洞中。
古時的新洞科學館

新洞科學館正式開幕
1975年新洞科學館正式開幕。因為是在龍泉洞之後發現的,所以命名為「新洞」。

挖掘調查
1968年,岩泉高中的鄉土研究社成員發現了龍泉新洞遺跡,之後由新洞遺跡調查團進行挖掘調查。 在已出土的遺物中,發現有屬於繩文時代早期的無紋土器、石器,以及骨針等,在切割磨製石斧的類似遺物中,這是日本所挖掘出的最古老之物。
龍泉新洞科學館行家情報

研究洞
為了將這個洞穴具有珍貴學術價值的自然樣貌保存給下一代,因此禁止進入擁有無數鐘乳石的洞穴深處,藉此加以保護。

水流貫通
調查中得知,龍泉洞的水流路線,甚至是穿越比流經龍泉洞前方的清水川還更深的地底下,再從龍泉新洞科學館流出。 從龍泉洞的龜岩附近流到龍泉新洞的泉水,約需耗時50分鐘才能到達。 至於在龍泉新洞之後又流向何方呢?雖然曾經投入與入浴劑相同顏色的物質來進行實驗調查,不過卻從附近工廠的地下水中流出, 所以水流的真正去向仍舊是個謎團。

世界首創
洞窟內部展示著在此出土的土器、石器,以及學術標本。洞窟本身改建成科學館,是全世界第一間自然洞穴科學館。